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共有11个镇、2个乡,县政府驻地为郑口镇,此外距其直线距离约15公里的地方有一个故城镇。
名字为“故城”的县,政府驻地不在故城镇,而在郑口镇?是不是感觉有些奇怪呢?故城县地图,今县城为郑口镇,原县城为普通一镇其实在1945年之前,故城县治所确实是在故城镇,而那时郑口却仅是一个镇,这个镇还是被直隶故城县和山东武城县共管,那么为何后来故城县却能够完全拥有郑口镇,并把治所迁到那里了呢?郑口镇在明清时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它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和一般的镇地位高得多。
经济繁荣郑口镇因其侧有大运河经过而兴,从隋朝永济渠到宋元御河,再到后来的卫河和卫运河,虽然名称变化多次,但是在1000多年的时间里,始终是同一条河流在郑口镇缓缓流淌。
因为郑口镇有着特殊的地形,大运河到了这里有个较大的河湾,在较短的直线距离上河岸却能够停泊较多的船只,这样的话旅客、货主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下船进入镇子进行休息和装卸货物、交易,避免走过多的道路,节约了时间和人力,郑口镇因此就具备了形成大型码头的先决条件。
民国时期地图上的郑口镇,由于河道极为弯曲,在较短的直线距离上能够停泊更多的船只到了明朝,郑口镇经济已经十分繁荣,当时它还叫“郑家口镇”,在明万历《故城志》的“集镇”中就有了对它的介绍:郑家口镇,在县西南二十九里,临卫河,居民繁盛,商贾辏集,日有贸易,无定期。
到了清朝郑口镇更加繁华,民国时期所修的《故城县志》有较长篇幅的详细记载:郑家口镇,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滨卫河,为南北水陆要冲,居民稠密,贾肆繁多,……有营有汛,为大都会。
因为是水陆要冲,人烟稠密、市场繁荣,所以在经济上就成为“大都会”。
故城县的古八景之一“南埠商舻”就是描写的是郑口镇的繁华景象:郑镇商船云集,朝帆暮火,风景可观。
故城古八景之一“南埠商舻”军队驻扎除了经济上是大都会之外,郑口镇还“有营有汛”。
“营汛”是指戍防军队的编制,分为“标、协、营、汛”四种,营和汛是基层的军事编制单位。
“营”人数并不固定,大的上千人,少的只有几十人,根据驻扎地的环境来分配兵力。
“营”驻扎在城邑关隘这些地方,而“汛”则是防御道路边境,更为分散,兵力在几人到几十人之间。
民国时期绘制的故城县城图据清朝光绪《故城县志》记载中,在郑口镇驻军的历史由来已久,在明朝这一带是德州卫后所、右所的军屯之地。
清雍正元年(1723年),在郑家口曾驻防满蒙营兵,不久因在天津设立水师营被裁撤。
乾隆元年(1736年)设河兵十八名驻郑口,乾隆十二年(1747)在故城县设巡检司驻郑口。
到了道光元年(1821年)则在郑家口置“营”,辖:游击一员、把总一员、额外外委一员,马兵二十名、大饷步兵十四名、小饷步兵二十三名、守兵七十名、官马八匹、营马十一匹。
岁支俸饷米物、折马干牧青银三千零九十两一钱三分六厘。
建有镇墙在古代,除了京城、省会、州府、县城之外,镇一级拥有防御性围墙的不算太多,因为人力、财力方面不允许。
但郑口镇是例外,清朝下半叶为防止匪患及农民起义的波及,郑口镇由商户捐款,分别于同治二年、七年建起了长一千二百余丈的围墙以及长七十余里的河墙。
围墙上有女墙,高厚皆二丈五尺,建有四门,还筑有炮台六座。
同时招募勇丁二百名,后来渐增至四百名,昼夜防守,郑口镇因为防守严密始终未遭兵燹。
政府办事机构入驻因为维护运河河道的需要,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置管河县丞,后来又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把设置于乾隆十二年的郑口巡检撤销,其职能并给了县丞,县丞移驻郑口镇。
这样一来,原本只是管辖治河的县丞,又被赋予了巡检的缉拿罪犯、检查私盐、维持治安、训练甲兵的职能,权力仅次于知县,郑口镇也相当于成为“副县级”的镇。
1855年《四省运河水利泉源河道全圖》中的郑口,由故城县丞及武城县甲马营管河巡检入驻分属两省郑口镇在清朝时最为奇特的地方,就是同时分属直隶和山东两省的故城县和武城县管辖。
这一点无论是地方志书,还是国家级地图上都能得到证实。
清朝故城县地图上的郑家口在直隶故城县的清朝《故城县志》有郑口镇记载的同时,山东武城县地方志上也有郑口镇。
清光绪《武城县乡土志》记载:郑口镇与直隶故城县交界,南通汴省,北达天津,为直省由卫河入武境第一码头。
商贾云集,行旅络绎。
地方亦极繁富,诚为一大市镇。
另外光绪《武城县志》也记载:位于城(武城旧治)东北五十里水程郑口,因地处河湾,南北官舫,粮船往来不断,帆樯浮动,扬帆景流。
若一字雁阵,风景不亚吴楚。
清光绪《武城县乡土志》地图中也有郑口镇甚至连国家级的地图上也有所显示,在民国时期所绘制的《河北分县详图》和《山东省分县地图》,以及1931年《中华析类分省图》的河北页和山东页中,在故城县和武城县域内都有郑口镇存在的标识。
民国时期《河北分县详图》和《山东省分县地图》中两县都有郑口镇1931年《中华析类分省图》的河北页和山东页中也都各有郑口镇那么这种“一镇属两省”究竟是种什么状况呢?在民国时期“华北水利委员会”绘制的大比便地图上可以看到端倪,穿郑口镇城而过的卫河(今称卫运河),把镇子分隔成两部分,以卫河为界,左右两侧分属不同的省份,但其名字都为郑口镇。
想来,这是因为明清时故城和武城两县治理漕运河道、税收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那么,究竟是在何时郑口镇成为“完整”的一个镇,全部属于河北了呢?这个问题在网上没有找到答案,但是在1947年绘制的《晋冀鲁豫边区分区详解地图》中或许可以了解大概。
在那时候,故城和武城两县因为抗战的需要,其上级主管的机构行政区划进行了重新划分和调整,当时已经不按河北、山东这样划分大的行政管理区域,取而代之的则是晋冀鲁豫边区所辖的冀南区。
《晋冀鲁豫边区分区详解地图》中的冀南二专署,绘制时间为1947年故城和武城在这时同属冀南二专署管辖,这时如果把武城县的郑口镇部分划给故城县管辖应该极为容易,因为两县的上级管理机构是同一个,由冀南二专署下个文件即可,不像今天跨省级进行行政区划调整难度那么大。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左右的郑口镇卫星图,可见河湾已被取直,镇里依稀可见原河道痕迹再结合故城县政府驻地已经于1945年6月迁到郑口镇,那么故城县有着充足的理由要求拥有“完整”的郑口镇。
也许在那时起郑口镇两部分已经全部归属故城县了。
到了后来治理海河时,郑口镇南侧的大河湾被取直之后,地理上分割郑口镇的因素也不复存在了,郑口镇就真正意义上的“完整”了起来。
您了解的情况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
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共有11个镇、2个乡,县政府驻地为郑口镇,此外距其直线距离约15公里的地方有一个故城镇。
名字为“故城”的县,政府驻地不在故城镇,而在郑口镇?是不是感觉有些奇怪呢?故城县地图,今县城为郑口镇,原县城为普通一镇其实在1945年之前,故城县治所确实是在故城镇,而那时郑口却仅是一个镇,这个镇还是被直隶故城县和山东武城县共管,那么为何后来故城县却能够完全拥有郑口镇,并把治所迁到那里了呢?郑口镇在明清时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它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和一般的镇地位高得多。
经济繁荣郑口镇因其侧有大运河经过而兴,从隋朝永济渠到宋元御河,再到后来的卫河和卫运河,虽然名称变化多次,但是在1000多年的时间里,始终是同一条河流在郑口镇缓缓流淌。
因为郑口镇有着特殊的地形,大运河到了这里有个较大的河湾,在较短的直线距离上河岸却能够停泊较多的船只,这样的话旅客、货主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下船进入镇子进行休息和装卸货物、交易,避免走过多的道路,节约了时间和人力,郑口镇因此就具备了形成大型码头的先决条件。
民国时期地图上的郑口镇,由于河道极为弯曲,在较短的直线距离上能够停泊更多的船只到了明朝,郑口镇经济已经十分繁荣,当时它还叫“郑家口镇”,在明万历《故城志》的“集镇”中就有了对它的介绍:郑家口镇,在县西南二十九里,临卫河,居民繁盛,商贾辏集,日有贸易,无定期。
到了清朝郑口镇更加繁华,民国时期所修的《故城县志》有较长篇幅的详细记载:郑家口镇,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滨卫河,为南北水陆要冲,居民稠密,贾肆繁多,……有营有汛,为大都会。
因为是水陆要冲,人烟稠密、市场繁荣,所以在经济上就成为“大都会”。
故城县的古八景之一“南埠商舻”就是描写的是郑口镇的繁华景象:郑镇商船云集,朝帆暮火,风景可观。
故城古八景之一“南埠商舻”军队驻扎除了经济上是大都会之外,郑口镇还“有营有汛”。
“营汛”是指戍防军队的编制,分为“标、协、营、汛”四种,营和汛是基层的军事编制单位。
“营”人数并不固定,大的上千人,少的只有几十人,根据驻扎地的环境来分配兵力。
“营”驻扎在城邑关隘这些地方,而“汛”则是防御道路边境,更为分散,兵力在几人到几十人之间。
民国时期绘制的故城县城图据清朝光绪《故城县志》记载中,在郑口镇驻军的历史由来已久,在明朝这一带是德州卫后所、右所的军屯之地。
清雍正元年(1723年),在郑家口曾驻防满蒙营兵,不久因在天津设立水师营被裁撤。
乾隆元年(1736年)设河兵十八名驻郑口,乾隆十二年(1747)在故城县设巡检司驻郑口。
到了道光元年(1821年)则在郑家口置“营”,辖:游击一员、把总一员、额外外委一员,马兵二十名、大饷步兵十四名、小饷步兵二十三名、守兵七十名、官马八匹、营马十一匹。
岁支俸饷米物、折马干牧青银三千零九十两一钱三分六厘。
建有镇墙在古代,除了京城、省会、州府、县城之外,镇一级拥有防御性围墙的不算太多,因为人力、财力方面不允许。
但郑口镇是例外,清朝下半叶为防止匪患及农民起义的波及,郑口镇由商户捐款,分别于同治二年、七年建起了长一千二百余丈的围墙以及长七十余里的河墙。
围墙上有女墙,高厚皆二丈五尺,建有四门,还筑有炮台六座。
同时招募勇丁二百名,后来渐增至四百名,昼夜防守,郑口镇因为防守严密始终未遭兵燹。
政府办事机构入驻因为维护运河河道的需要,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置管河县丞,后来又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把设置于乾隆十二年的郑口巡检撤销,其职能并给了县丞,县丞移驻郑口镇。
这样一来,原本只是管辖治河的县丞,又被赋予了巡检的缉拿罪犯、检查私盐、维持治安、训练甲兵的职能,权力仅次于知县,郑口镇也相当于成为“副县级”的镇。
1855年《四省运河水利泉源河道全圖》中的郑口,由故城县丞及武城县甲马营管河巡检入驻分属两省郑口镇在清朝时最为奇特的地方,就是同时分属直隶和山东两省的故城县和武城县管辖。
这一点无论是地方志书,还是国家级地图上都能得到证实。
清朝故城县地图上的郑家口在直隶故城县的清朝《故城县志》有郑口镇记载的同时,山东武城县地方志上也有郑口镇。
清光绪《武城县乡土志》记载:郑口镇与直隶故城县交界,南通汴省,北达天津,为直省由卫河入武境第一码头。
商贾云集,行旅络绎。
地方亦极繁富,诚为一大市镇。
另外光绪《武城县志》也记载:位于城(武城旧治)东北五十里水程郑口,因地处河湾,南北官舫,粮船往来不断,帆樯浮动,扬帆景流。
若一字雁阵,风景不亚吴楚。
清光绪《武城县乡土志》地图中也有郑口镇甚至连国家级的地图上也有所显示,在民国时期所绘制的《河北分县详图》和《山东省分县地图》,以及1931年《中华析类分省图》的河北页和山东页中,在故城县和武城县域内都有郑口镇存在的标识。
民国时期《河北分县详图》和《山东省分县地图》中两县都有郑口镇1931年《中华析类分省图》的河北页和山东页中也都各有郑口镇那么这种“一镇属两省”究竟是种什么状况呢?在民国时期“华北水利委员会”绘制的大比便地图上可以看到端倪,穿郑口镇城而过的卫河(今称卫运河),把镇子分隔成两部分,以卫河为界,左右两侧分属不同的省份,但其名字都为郑口镇。
想来,这是因为明清时故城和武城两县治理漕运河道、税收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那么,究竟是在何时郑口镇成为“完整”的一个镇,全部属于河北了呢?这个问题在网上没有找到答案,但是在1947年绘制的《晋冀鲁豫边区分区详解地图》中或许可以了解大概。
在那时候,故城和武城两县因为抗战的需要,其上级主管的机构行政区划进行了重新划分和调整,当时已经不按河北、山东这样划分大的行政管理区域,取而代之的则是晋冀鲁豫边区所辖的冀南区。
《晋冀鲁豫边区分区详解地图》中的冀南二专署,绘制时间为1947年故城和武城在这时同属冀南二专署管辖,这时如果把武城县的郑口镇部分划给故城县管辖应该极为容易,因为两县的上级管理机构是同一个,由冀南二专署下个文件即可,不像今天跨省级进行行政区划调整难度那么大。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左右的郑口镇卫星图,可见河湾已被取直,镇里依稀可见原河道痕迹再结合故城县政府驻地已经于1945年6月迁到郑口镇,那么故城县有着充足的理由要求拥有“完整”的郑口镇。
也许在那时起郑口镇两部分已经全部归属故城县了。
到了后来治理海河时,郑口镇南侧的大河湾被取直之后,地理上分割郑口镇的因素也不复存在了,郑口镇就真正意义上的“完整”了起来。
您了解的情况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
目录
- 1 可不可以不无删减在线观看
- 2 精品日韩欧美一区在线播放
- 3 金玉影院
- ▪ 最新中变传奇网址
- ▪ 应召女友第一季
- 4 老子影院在线理论片过看网
- ▪ 林晨钰图片
- ▪ 东京性爱死HD
- 5 香帅传奇
- 6 4399影视免费观看高清视频
- ▪ sewowo
- ▪ 风在吹电视剧全集免费观看
- ▪ 欧洲精品
- 7 avtb
- ▪ 小鬼当家2电影国语版
- ▪ a级影视
- ▪ 韩红 同性恋
- ▪ 公息肉欲28篇小说目录农村
- ▪ 美国男人大鸟
- 8 我的年轻大胸继坶3在线观看
- ▪ 午夜剧场韩国
- ▪ 家教高级课程在线高清中文翻译
- ▪ 老师你的兔子好软水好多车动漫
- ▪ 年轻漂亮的妺妺7中字
- ▪ 爱爱视频免费看
- ▪ 和搜子居同的日子BD在线
- ▪ 砂糖的幸福生活动漫
- ▪ 线路一线路板二国产
- 9 星汉灿烂电视剧免费观看19集
- ▪ 《小哭包》半人间
- ▪ 天堂网在线
- ▪ 20av
- 10 朱茵电视剧
- ▪ 恋爱的夏天电视剧免费观看
- ▪ 踏雪寻梅电影高清完整版国语
- ▪ www.屁屁影院
- ▪ EEUSS影院最新直达入口
- ▪ zodgame官网
- 11 鹰与蛇
- ▪ HD XXXX MOVIESHD VIDEOS8
- ▪ 四虎影院在线观看视频
- ▪ 午夜伦伦
- ▪ 金牌冰人粤语
- ▪ 原则电视剧
- 12 不情愿的新娘全集免费观看国语版
- 13 老师变成全体同学的玩具作文
- 14 同居东哥
丁香花视频在线观看《丁香花视频在线观看》由来
编辑丁香花视频在线观看《丁香花视频在线观看》起源